过小年了,又让我想起小时候打豆腐的情形。
做豆腐我们这里叫打豆腐。小的时候,食品不丰富,过小年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打豆腐。每年我都要去几里路以外的地方做豆腐。过年将近,做豆腐的人很多,要花很长时间去排队。打一锅豆腐大约十斤左右黄豆。做豆腐之前,先得在家将黄豆用清水大约泡一个晚上,第二天清早就得挑着浸好的豆子去做豆腐的地方。
做豆腐的地方,曾是生产队的队屋。屋子中间有一个很大的灶台,灶台上的铁锅能装上一大水缸的水。灶台后面堆着很多茅草柴。屋子一头水缸的上方吊着一个很大的十字木架,一块四方形纱布的四角分别扎在木架四端,成了筛豆浆用的布兜。还有宽大四方木平板、木框、桌子和木架子。屋子另一头有个大石磨,石磨推子挂屋梁上,还有几个大水缸。大家自觉的把盛有豆子的桶排成一列,等待磨豆浆。
磨豆浆之前,做豆腐的师傅还要看豆子的浸泡情况,一般豆瓣中间要成一平面,才能开磨。开磨时,一勺勺浸泡的豆子和水慢慢加入磨内,豆子和水的比例好像是在1:4-5左右(几十年前的事记得不太准确了)。磨豆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,我的任务就是推磨。一般要磨上一两个小时,磨下来很累人。
磨好豆浆,冲浆后,再用吊在屋梁上十字木架扎成的布兜,将烧开后的豆浆一瓢一瓢地倒进布兜中,向水缸里筛豆浆。另一个人不停地摇晃着盛有豆浆布兜,让纯豆浆漏入布兜下面的水缸里,直到将残留的豆浆挤净,布兜剩下的只是豆腐渣了。师傅再将豆浆盛入大锅里,灶内烧上茅草柴,豆浆烧开后停火。
烧开豆浆舀入水缸后,就要为豆浆点卤水,使其凝固,这可是最关键的技术,不是一般人能做的。做豆腐的师傅都有自己的诀窍,手艺密不传人。据说卤水有生、熟石膏 和盐卤多种。这儿的师傅多是用生石膏点卤,做出的豆腐鲜嫩可口。一般待水缸里豆浆稍微凉后,才开始点卤水,师傅将卤水盛在一个小碗里,倒一点,就用木棍在豆浆中搅一搅,始终注意着豆浆的变化直到认为可以后,盖上缸盖,不一会儿,水缸里边一朵一朵的豆腐花就出现了,到了豆浆分离为豆腐花和清水完成的时候,就可以压豆腐了。若卤水点的不好,一缸豆浆就成混水,豆腐就做不成了。
压豆腐是在宽大平木板上木框内放置的方形大纱布巾中进行,师傅将缸内豆腐花一瓢一瓢地舀到木框里大纱布巾上,水哗哗地从下边流出来,豆腐花积满木框后,将方形大纱布的四角翻过来,将豆腐花包住,用宽大平木板在上面压好,一般称为一板豆腐。一锅豆腐好像能压五六板豆腐。师傅根据客户对豆腐老嫩的需要,选择施压程度、揭开木板和纱布的时间。豆腐做好了,用刀切成一块一块的小豆腐,轻放到盛有清水的水桶里,付好工钱(记得好像是三、五元钱)就可回家喽。
忙了近一天,挑着满满两铁桶的水豆腐回家,已是万家灯火了…
评论